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袁希珍:70年前的一段支前往事

    信息发布者:张雄涛
    2017-08-13 20:03:35    来源:陇东报   转载
    袁希珍:70年前的一段支前往事来源:陇东报 作者:陈思 责任编辑:徐明霞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04日 点击数: 66

    今年92岁的袁希珍老人,是环县曲子镇孟家寨村人。1947年,时年22岁的他参加了担架队支援前线。

    1947年5月,马鸿逵部的一个骑兵连与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的一支队伍在孟家寨村马岗子相遇,双方发生了激烈战斗。战后,西野二纵参战部队伤员众多,前方敌情紧急,西野二纵首长决定让所有伤员立刻随大部队转移,并号召当地青年报名参加担架队支援前线。当时,袁希珍的父亲袁廷安是村里唯一的共产党员,听到号召后,立刻给袁希珍报了名。与袁希珍同时参加担架队的还有同村青年袁廷林、袁希孔、张得有、宋百礼、马占德、王致礼、郭凤鸣、郭凤川等人,袁希珍至今还记得,当时曲子担架队的队长叫贾万福,担架队有19人。

    报名之后,大家被编为“农民支前医疗担架队”,5人为一个行动组,一人负责背行李,其余四人负责抬伤员。正式编制后,队员们统一听从西野二纵一位姓朱的干事管理调遣,跟随大部队行动。离开孟家寨村后,部队一路经马岗子到环县,再转战至定边、盐池等地,其间没有大战役发生,但小仗却没少打。敌机天天袭扰轰炸,担架队中也有人被炸死炸伤。

    随时面对伤亡的危险,袁希珍和队友们仍然舍身忘我护送伤员,遇到紧急情况互相耳语传令,发现敌机来袭就借助地形隐蔽伤员,或者用树枝等遮蔽住伤员,实在无物体可遮蔽时,担架队员就扑在伤员身上,用身体保护伤员。

    1947年7月,第一次榆林战役打响。西北野战军对盘踞在陕西省榆林县城的国民党第22军及整编36师第28旅等部共计1.5万余人发起进攻。作为参战部队,西野二纵所属各部急行军赶往榆林参加战斗。袁希珍和同伴们再次跟随部队到前线,稍作安顿后就立即投入紧张的支前战斗。

    据袁希珍说,榆林战役打得异常艰苦。榆林地处长城线上,西隔榆溪河为沙漠地带,北、东、南三面环山,是沙漠与高原的连接点,城墙坚厚,三面高地都是沙丘,无法构筑工事,外部还有凌霄塔、无量殿、观井滩等坚固据点。

    西野二纵是进攻部队,除了攻打鱼河堡、归德堡、三岔湾等外围据点外,还要绕过城东对榆林城北、城西北进行包围。战况激烈,二纵各部都有伤亡,伤员和战士遗体遍布战场。袁希珍和队友们冒着枪林弹雨,从阵地上转移伤员,搜寻幸存下来的战士。担架队被分为前、中、后三个梯队,不分昼夜从前线向后方转送伤员,伤员交给军队专管人员后,安排转往后方医院。在战场上,轻伤员就地包扎继续战斗,需取弹和手术的重伤员经担架队转送紧急救治。就这样,袁希珍和队友们昼夜相继,经常不吃不喝奔波来往于战场上,只为多救回一个伤员。榆林前线粮食、食盐供应不上,大家每天仅靠一个糠窝窝头充饥,坚持跟国民党部队前后大战几天几夜。

    1947年10月,国民党胡宗南部退守延安、甘泉等地,榆林兵力减少,处境孤立。经过几次大规模战斗,西北野战军终于在当年11月16日结束榆林战役,歼敌5000余人,俘虏2000余人,大获全胜。此时距袁希珍离家已有半年,因长期抢送伤员,体力透支,加之长期饥饿、营养不良,袁希珍等人骨瘦如柴,体弱无力。西野二纵被调至其他地区作战后,农民支前医疗担架队的队员也于当年农历九月末,开始从陕西省延川县返回家乡。

    解放后,袁希珍在家务农为生,养活着一家老小。1958年,他参加当地兴修水利工程,夜以继日,被当时水利工程部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袁希珍从15岁起在家务农供弟弟们上学,从未读过书的他,却在“文革”期间刻苦学习识字,能够熟读背诵毛主席的许多著作、语录。1985年,已经年满60岁的袁希珍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今的他,早已过上了四世同堂、儿孙满堂的日子。他告诉记者,他这辈子做过最光荣的事情,就是为部队抬过担架出过力。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